體溫怎麼量才準?常見測溫方式與退燒處置

你知道量體溫要怎麼量才準嗎?不同身體部位所測量的數值到底怎麼判斷是體溫偏高或是發燒呢?微笑這次要來聊聊測量體溫這回事。

目錄

一、體溫偏高和發燒差在哪?

身體體溫升高不一定表示受到病毒或細菌感染。穿著過多厚重衣物、使用發熱衣、運動後、曬太陽、或是女性排卵期…等情況都可能使體溫上升,這些都是正常現象。不過需要留意的是:如果身體是因為發炎反應或感染而導致的體溫升高,甚至是發燒,就要特別小心。

發燒有許多不同的定義說法,通常是指肛溫超過38.3℃或口溫超過37.9℃。在醫學上,我們以核心溫度(core temperature)超過38℃判定為發燒,通常發燒的體溫不會超過41.1℃。

人體的溫度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

  • 年齡(小孩的新陳代謝較高,所以體溫較高;老年人則因新陳代謝較低,體溫較低)
  • 性別(女性通常比男性體溫高)
  • 月經週期
  • 情緒
  • 運動
  • 抽菸、飲酒、藥物使用

就算是正常人,體溫也不會一整天都維持不變,通常會在清晨時候體溫最低、傍晚則到達最高,而且各個部位的溫度也會有所不同。有些人可能本身體溫就偏低,只有34-35℃,也有些人則是一直保持比較高的體溫,早晨可能就達到37℃,下午甚至升至37.5℃以上。

因此,測量體溫的真正目的並不是為了比較不同人的體溫差異,而是觀察自己體溫的變化。

二、不同部位要如何量體溫

一般日常生活常用的體溫測量方式有5種,其中肛溫和耳溫測量會比較接近真實核心溫度,而額溫、口溫和腋溫則容易受到皮膚黏膜/濕度、血管收縮等因素影響而偏低通常額溫、口溫會比肛溫、耳溫低0.5℃;腋溫則平均比肛溫低0.8~1℃。以下是各種測量方式的比較。

1. 額溫測量

  • 通常額溫的測量結果溫度會偏低。
  • ​​正常範圍落在35.0℃∼37.5℃,37.5℃以上為發燒。
  • 測量方式為​​非侵入性,因此使用前需要先做室溫校正,測量者需要是在休息狀態下並確保額頭乾燥。判讀時則需根據額溫槍所附說明書換算成核心溫度。
  • ​​影響因素:運動後、額頭乾燥與否、室溫溫度。

2. 腋溫測量

  • 腋溫結果通常也較低,大約比口溫低0.5℃。
  • ​​正常範圍落在34.7℃∼37.3℃,37.5℃以上為發燒。
  • 測量方式是將腋溫計放入腋下頂端,保持夾持五分鐘以上。
  • ​​影響因素:較不穩定,容易受流汗影響,且測到的是體表溫度,較不準確。

3. 口溫測量

  • 大約正常在37℃左右,但會隨時間改變。
  • ​​正常範圍落在35.5℃∼37.5℃,37.5℃以上為發燒。
  • 是一種近似核心溫度的測量方式,方法是把溫度計放置在舌下,如果用的是普通水銀溫度計測需達5分鐘,用電子式溫度計測僅需30秒。
  • ​​影響因素:容易受飲食和吸煙影響,建議在進食熱食或冷飲後30分鐘再測量。

4.肛溫測量

  • 比口溫略高0.5℃。
  • ​​正常範圍落在36.6℃∼38.0℃,38℃以上為發燒。
  • 測量方法是先以凡士林潤滑後再插入肛門3∼5公分,需要讓病患保持鎮靜以免導致溫度計破裂,水銀溫度計需三分鐘;電子溫度計則30秒。
  • ​​影響因素:較為準確且接近核心溫度,但需小心交叉使用導致的感染。

5. 耳溫測量

  • 比口溫稍高約0.8℃左,此方法最接近核心溫度。
  • ​​正常範圍落在35.7℃∼38.0℃, 38 ℃以上為發燒。
  • 耳溫槍的原理是掃瞄耳膜後產生的紅外線溫度。測量方法是將槍頭盡量伸入耳內,同時以另一手把外耳翼上半部向上拉(1歲以下幼兒)或向後拉(1歲以上),讓耳道能伸展變直。如果是自己測量時,則要反手由頭後拉耳翼,測量時間僅需1∼3秒。
  • ​​影響因素:
    (1) 人體的耳道並不是直線的,因此使用上最好盡量拉直耳道,以便紅外線直接掃瞄耳膜,若無法拉直則測到的溫度就可能會有誤差。

    (2) 建議每次測量完都要清潔槍頭外濾套,以減少耳垢或耳道分泌物沾黏影響下次的測量誤差。
    (3) 因為原理是利用紅外線掃瞄,所以若耳道有異物或耳垢就可能阻礙路徑影響而測量,因此建議使用前可以確保耳道淨空。

三、常導致溫度測量不準的原因

一般當額溫超過37.5度、耳溫超過38度時就會被視為發燒。若出現發燒症狀,建議儘速就醫檢查。但在測量耳溫和額溫同時,應留意以下情況,以免影響判讀準確性:

1. 曾服用會造成血管緊縮的藥物

止痛藥中的咖啡因 (Caffeine) 成分或抗過敏藥中的偽麻黃素 (Pseuephedrine)成分都可能使血管收縮,造成散熱不易而導致體溫上升。由於每個人用藥劑量、成分耐受度與飲食習慣不同,吃多少劑量會造成明顯影響也是因人而異,因此若服藥後出現發熱症狀,建議諮詢專業醫師或藥師的建議。

2. 皮膚出現過敏症狀者

因為過敏可能導致局部紅腫、發熱,因此體溫也可能稍微升高。

3. 測量部位潮濕出汗、有油汙

或者有瀏海、化妝品殘留、大量耳垢…等情況都可能影響測量結果。

四、使用退燒藥要注意什麼?

遇到不明原因的發燒症狀時,建議尋求專業醫療治療,不要自行購買退燒藥,以免延誤疾病治療。如果是使用退燒藥,則應該要按照醫師的指示使用,不要過量使用以免產生不良反應。

1. 瞭解引起發燒的原因

發燒是身體發出的健康警訊而非病因。因此,發燒時應儘早就醫以找出原因、對症下藥,不建議自行購買退燒藥,以免延誤疾病治療。

2. 退燒藥不可過量

依據醫師處方使用退燒藥。一般當發燒超過38.5°C並伴有不適感,或體溫超過39°C時可適量使用。退燒藥的目的是減緩發燒帶來的不適感,讓病人能得到充分休息,切勿為使體溫降到正常範圍而過量使用。

3. 小心藥物併用

通常使用的退燒藥成分,主要為乙醯氨酚(acetaminophen)或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如ibuprofen、Indomethacin、Naproxen及Mefenamic acid等),這些成分亦為止痛藥常用主要成分,因此使用退燒藥時,切勿同時自行服用止痛藥使用,以免出現過量使用的情形。

4. 注意藥品過敏反應

使用含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的退燒藥可能引發罕見但嚴重的皮膚過敏反應。因此使用藥物時,要留意是否出現過敏反應症狀,如:皮膚疹、水泡、疼痛、紅腫、灼熱…等。若出現疑似過敏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治療。

五、常見的退燒處理問題

1. 孩子高燒不退,一片退熱貼可以貼多久?

一片退熱貼的效果能持續 4 到 8 小時,如果燒退了就可以將貼片取下;但若發現孩子仍持續發燒,可更換一片新的退熱貼,通常不會產生太多副作用。但請注意不要連續貼超過產品包裝說明所建議的時間,一般不超過 10 小時。長時間使用退熱貼可能會增加嬰幼兒或孩童皮膚發紅或過敏的風險。

此外,切勿重複使用退熱貼。退熱貼主要原理是透過貼片高分子凝膠層中水份的蒸散來降低體表溫度。因此一旦使用過後,貼片會變薄且失去散熱效果

2. 孩子發燒貼了退熱貼還是沒效怎麼辦?

退熱貼只是輔助散熱的工具,並不能完全治療病情,且退燒效果也只是暫時的。通常適用於較低的體溫或輔助吃退燒藥,對於較高的發燒則效果有限。退熱貼可舒緩因發熱帶來的不適感,像是頭痛。有些配方的退熱貼添加薄荷…等成可以帶來輕涼感,減緩嬰幼兒的不適並有助於穩定安撫。

當孩子有感冒發燒情況時,症狀通常會反覆出現,家長不必過度緊張。維持良好的水分攝取以及補充電解質對於幫助散熱十分重要,有助於讓身體通過汗水進行散熱。

2,093 Views
0 0 votes
Article Rating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